本戶自地自建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量身打造一棟三個樓層,與兩對兒媳分層分戶居住的房宅,因此規劃時以符合這樣的功能為第一優先,需先確定適合我們居住的隔間後,再以此為基礎來設計外觀,而不是請建築師天馬行空構思獨特外型後,再來考量內部,若弄錯方向,即使建築師有能耐幫我設計成一棟超美藝術作品,相信將來住在裡面也不會舒適的。
此地為丙建,建蔽率40%,買了233坪地,原以為應該有個不太小的庭院,結果管委會為了社區行道樹、步道及緩衝區的整體規畫,規定每戶地界,正面需退縮4米,而政府又為了顧慮戶與戶之間的安全及採光通風,法令規定,背面退縮3米、兩側面各退縮1.5米,且我為了不讓家中必備的五個停車位占用前院,擋在屋前破壞美觀,將車位規劃到屋子側後方,又花了約40坪地當車道,
以致整戶庭院面積不大(只剩約50坪),庭院小一點的好處是好照顧,也不錯啦! 總之,魚與熊掌無法兼得,得有取捨。正面退縮四米處,不能以圍牆圈進自家庭院,但我希望以借景的方式,將其融入前院,以增加前院的深度。
此外,雨天時,從屋內進出車棚可以不淋到雨及備有六人份無機房電梯都在規畫之內。
另,因主管神明廳的我將住一樓,故將神明廳設在一樓,方便祭拜、整理,
還有,本社區基於庭園共享原則,公約中明訂各戶正面之圍牆或樹籬不得高過路面90公分,且每戶斜屋頂面積應占建蔽面積百分之五十以上,以求各戶造型異中有同,提升社區格調。
本屋也就因著這些基本條件而漸漸成形。
雖然初步架構很早就成形,但直至細部定案卻是與建築師一起腦力激盪,經過二十多次的溝通,歷時一年九個月才完成。只希望一切考慮周到,降低未來邊蓋邊改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