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年多前,初中同學間就透出,今年當時的禮班要主辦〝全年級畢業50週年同學會〞的訊息,日期訂在六月十八日(週六),希望大家把時間保留下來。
50年---半個世紀,還能見到昔日同學,確實讓人不想放棄難得的機會,因此雖然現居新竹,仍然打定主意要回台南參加此次同學會。
豈知今年三月接近報名時日,才知籌辦委員們規劃的同學碰面時間是當日下午三點之後。先母校報到,六點再到大億麗緻酒店用餐,這對從新竹遠道南下的我來說有點麻煩。
因為不想當天晚餐不能盡興,單獨急急忙忙摸黑趕高鐵車班;也不敢自己孤身一人住宿旅館,隔天再走,於是興起放棄參加的念頭。
(據籌備委員說,他們會訂定晚上聚餐就是希望遠道來的同學能留宿一夜,多在台南玩一天。我覺得似乎太理想化了,希望以後若還要辦同學會,最好以中午為主,對遠道同學較方便。)
結果當我向籌備委員回報〝不參加〞時,他們不放人,說他們很辛苦的籌備,居然不捧場,追問不參加的理由。
據實以告後,這些籌委也著實令人感動,很認真的針對我的困難點幫我想辦法。阿喜總召說會派車去高鐵站接我,阿枝籌委邀我當晚留宿她家,隔天早上帶我逛逛她的家鄉---新化,吃完午餐,再送我去高鐵搭車。
以高規格熱誠,力邀我回去。
雖然很感動於同學們如此的盛情邀約,但也覺得如此太打擾她們了。在猶豫不決時,將報名參加同學會經過告訴外子,外子直搖頭說:「參加同學會弄到要去同學家打擾住宿,很不妥。」
他說:「如果感覺那麼不方便就不要參加,若真那麼想參加就我陪妳去,當日來回。」因為去年11月,我們才因外子成大工科系的活動在台南住了好幾天,這回就不想再留宿了。
(一開始我沒邀外子參加,是不想讓他當我的跟班坐冷板凳,如今為了老婆,他竟自動跳出來說要作陪。)
後來因另一位同學阿卿也是先生陪同前往,她們當晚要住大億麗緻,邀我們一起留宿,所以最後我們也決定在大億麗緻住一晚。這樣,參加同學會兼度假,行程較輕鬆。
經過之前的幾番躊躇,至此參加同學會的行程終於敲定。
在義務教育只有國小六年,我們必需通過聯考窄門才能就讀初中的年代,母校台南市中是台南市 男、女生都會列為第一志願的學校。
學校雖然招收了男、女生,但並沒有藉此讓男、女同學學習與異性相處的校風,反而是男、女生教室隔著大操場,壁壘分明。學校規定,男、女生在校時不可越界(操場),不可交往。
因此男/女生與就讀和尚學校/尼姑學校其實沒太大差別,讀到畢業,男、女同學還是互不相識。反而是幾十年後的現在,為了籌辦同學會,建立了line的群組,大家在網路上才開始有些互動。
此次由於籌辦委員及各班代表的用心找人,當天返校同學有94人,加上少數眷屬、師長及校友會理監事長,席開十三桌,陣容不小。
民國五十幾年,很少人家中有電話、更遑論還未問世的手機、email,留在畢業紀念冊的聯絡方式只有住址,然而長大後,同學們各自就業、結婚或出國,仍住原址者不多,所以找人很不容易。能有這樣的佳績,要給總召及所有籌辦委員拍拍手。
以下貼上同學會活動花絮:
(Ⅰ)下午三點先到母校視聽教室報到,揭開同學會的序幕:
↓ 主辦總召(左)和同學會發起人(右)贈送回饋金給現任市中校長(中)。
↓ 當天主持人
↓ 起立唱校歌 (歌詞小抄不可少啊!)
↓ 翻閱畢業紀念冊,努力連結五十年前後同學們的長相。
↓ 身旁這位男士可不是市中同學,是陪我來參加同學會的 room-mate 喔!
↓ 熱情的阿枝(最前)原本要留我當晚住宿她家,後來與阿卿(中)賢伉儷一同住宿大億麗緻。
↓ 75歲的李老師(左一)和84歲的張老師(左二)。張老師是我初中的理化老師,高中時她也轉到台南女中,成為我的化學老師。
↓ 校內大合照
↓ 地方大事,上報囉!
(Ⅱ) 六點轉移陣地到大億麗緻用餐。
↓ 餐前再來個大合照。(有幾位同學三點的合照沒能趕上)
↓ 晚宴時,阿喜總召賢伉儷特地請來他們的曼陀鈴老師(彈奏者)助興。
↓ 總召夫婿展示收藏級曼陀鈴樂器。
↓ Karaoke 盡情歡唱---〝萍聚〞〝期待再相會〞是這種場合必唱的歌。
↓ 各班合照---昔日同窗 (前排右二的阿畢、右三的阿妙特地從美國回來)
↓ 兩位美國回來的同學,代表本班發表畢業五十年感言。
↓ 本桌的萬紅叢中一點綠---難得當跟班的外子。
↓ 兩位本班女婿
↓ 後排左四的娜娜,當日中午在台南嫁女兒,原本沒報名同學會,但還是趕在晚宴結束前跑來見大家一面,畢竟是個見老同學難得的機會,若錯失了,至少再等五年吧? (已訂定下次同學會時間--2021/12/5)
五十年未見面的同學,即使保養再好,都不是那麼容易認出來,畢竟十多歲和六十多歲的外型鐵定不同,於是同學們碰面總是指著對方,以「你是??????????(腦中搜尋)」作為開場白。
當天主持人引用了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來形容我們的情景。(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家後,我自得其樂,把它改編成:
「少小離校老大回,聲音無改鬢毛催;同學相見不相識,笑問你是哪一位?」
覺得改編後的詞意跟我們同學會的情景更貼切哩! 哈哈!
最後感謝同學會時,總召送給大家的阿喜包:↓ 有同學說,揹著它上街晃晃,可能比在報上登廣告更有用,可以找來更多同學喔!
↓ 感謝未曾跟我同班的阿枝送我的文稿,讓我更了解她及她的家鄉---新化。
感謝本班阿耿送的造型優美文創藝品---一鹿(路)發↓,我放在家中當擺飾,鹿角可夾杯墊,也可夾名片,非常實用。
還有聞訊趕來大億麗緻,把握晚餐後的短暫時間與我見一面的高中同學---阿娥,四十七年未見,謝謝她還惦記我。(可惜忘了拍張合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