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漿濕治一週後,屋突牆壁及圍牆柱子先拆模,灌漿大致良好,只有女兒牆有一些零星的表淺蜂窩及一支柱子蜂窩較明顯。
↓ 屋突層牆壁拆模。
↓ 有蜂窩的圍牆柱子。
↓ 蜂窩修補後。
↓ 女兒牆之表淺蜂窩。
養護21天後,樑及頂板也可拆模了。這部份大都使用 到場坍度16的乾料,原本擔心流動性較不足,易有蜂窩,結果白擔心了。
↓ 屋突頂板及樑拆模。
在等待屋突頂板及樑拆模的養護期間,已逐漸在清理整棟雜物,為接下來的防水工程及泥作施工做準備。雖然本建築自地基建造起即很重視灌漿品質之要求,但防水工程是不嫌做多的,對於所有斜屋頂、露臺、陽台、衛浴間、窗框、外牆及樓層接縫等,還是得做加強的防水措施。
利用天氣晴朗時,從外牆先整理,首先將殘存於牆壁上的鐵釘、鏍桿與牆面切齊,以利後續水泥粗胚(預防膨拱)、防水層及牆磚的施作。
↓ 以電動砂輪機切除牆上突出的鐵釘、鏍桿。
接著,於灌漿當時,沒釘壓邊條的外牆樓層接縫打出企口,準備填塞防水材,施作樓層接縫防水,這是全棟外牆防水施作前,必需先完工的。
↓ 樓層接縫打出企口。(樓層線平整,顯然叫水車沖洗,效果不錯。)
↓ 企口以強力水柱清洗乾淨,以利矽酸質防水材附著、滲入。
樓層接縫有兩種,一種是灌漿前樓層相接處有釘上壓邊條的,因其已改變冷縫路徑為非直線,所以施作防水時不需打企口;另一種是沒釘壓邊條的,其冷縫為直線,滲水時,水容易長驅直入室內,所以需打企口,填塞防水材。(兩種冷縫路徑之區別見下圖),但不管是哪種接縫,都不能省略防水加強工程。
↓ 灌漿當時,沒釘壓邊條(圖左)與有釘壓邊條(圖右),形成之冷縫不同。
我們一再叮嚀阿政防水要做確實,下方圖示說明是我們與阿政討論後,對樓層接縫及整棟外牆防水施作的共識。
↓ 針對沒釘壓邊條的直線冷縫(圖左)與有釘壓邊條的非直線冷縫(圖右),施作的防水工程略有不同。
★ 矽酸質具有一定的滲透性,塗在結構體上,能滲入與混凝土內之氫氧化鈣等進行反應,產生一無法溶解的枝蔓狀晶體,充塞於混凝土孔隙,進而膠結成混凝土的一部份,使水無法滲透。
★ 貼玻璃纖維網可抗扯裂。
再來就是要確保這些工序的落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