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體完成後,在內、外牆忙於切除拆模後殘留於牆壁的鐵釘、鏍桿及外牆施做樓層縫防水的同時,泥作師傅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牆面吊線、貼模基塊的工作。
RC建造的房子係經由組裝板模、灌漿而成,即使營造功夫了得,拆模後的牆面還是不可能完全平整,所以在結構體拆模後,必需以1:3水泥砂漿將牆面整平,也整出垂直度。然而牆面既高且大,光以目測很難達成這項工作,因此泥作師傅會使用一些輔具來訂出水平及垂直線,以做為塗抹砂漿的依據。
首先泥作師傅會以雷射水平儀進行定位,以光束拉出橫向、直向的平整線,在每條光束頭尾的牆上打釘後,綁上白色棉線,使棉線與雷射光重疊,這條棉線即是水平/垂直線。沿著棉線,在牆上間隔著貼上模基塊(以益膠泥混合水泥黏貼),約化妝棉大小的模基塊,一側黏貼於牆上,另一側離牆翹出,直至觸及棉線(如下方圖片),因為牆面有微幅的高低差,所以每塊模基翹出的角度(高度)不同;牆角處則依循垂直吊線,貼上塑膠條,塗抹砂將時,棉線拿掉,就以這些模基塊翹出的最高點及塑膠條作為塗抹1:3水泥砂漿底層的基準點,如此,就能整出一個垂直、平整的牆面。
↓ 雷射水平儀打出橫向、直向光束,牆面哪裡不平整立現。
↓ 約化妝棉大小尺寸的白色模基塊,沿著吊線,間隔著貼於牆上。
↓ 塑膠條依循垂直吊線貼在牆之邊角,為砂漿襯出垂直的美美牆角。
↓ 益膠泥
↓ 台灣水泥
在貼好模基塊及塑膠條之後,清洗所有牆面粉塵,即可準備塗上1:3水泥砂漿。〔待續(二)〕
↓ 成群的白鷺鷥。
最近社區正進行空地除草作業,吸引了一群白鷺鷥來覓食,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 社區除草作業。
社區內具現代感造型的幼兒園業已完工,由跟我同一個建築師及營造完成。能在此上學的孩子真是幸福,有嶄新的教室、大大的室外活動空間,社區內又有好幾個生態公園可讓孩子們隨時造訪,還巧妙得利用地形及視覺錯覺,設計了一條水可往上流的小溝渠,連我都覺得很有趣。